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
【资料图】
——为2023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而作
金新
据《中国日报》中文网消息:“为迎接‘4·23世界读书日’,抖音于近日上线‘好书大晒’第二季活动,邀请名人大咖、年轻知识达人共同推荐优质图书。广大网友也可以通过‘好书大晒’话题,分享对自己有价值的图书。”
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图书”?众所周知,四大名著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而且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然而,清人金圣叹有语:“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民间有言:“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为什么竟然会有男女老少选读之别呢?其实,无论才子的名言,还是百姓的私语,未必正确,甚至荒唐,但之中所蕴含的读书当因人而异的道理倒是值得人们玩味的。
“一个人在中学阶段所读到的东西,会溶进生命、化入血液;到了大学阶段、成年以后读的,往往只能作为知识存在。”诚哉斯言!
于是,时下中语界便有一个时髦的概念——“深度语文”,其作为一种教学思想的概括,在极端应试的环境里,令人颇有“月出惊山鸟”般的“心动”。比如,漓江出版社出版的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王开东的《深度语文》,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浙江省正高级语文教师杨大忠的《语文深度解读论》。
何谓“深度语文”?有身体力行者答曰:“‘文本’剖析之透!”其实,从非教育对象的角度来说,“文本”的解读尽可见仁见智“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致“涉深水者见蛟龙”;从教育对象的角度来谈,“文本解读”的多解性就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循序渐进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之“有度”之“深度”。遗憾的是,据说“深度语文”居然业已形成了一种语文流派。
当然,校园阅读并不拒绝“深度”。可这种“深度阅读”必须具有教育心理学的特点。教师之所以为教师,是因为他们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比如初中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虽有增强,但思考问题时仍需感性材料的支持;比如高中生思维活动已基本摆脱了具体的感性经验的支持,运用概念、判断进行逻辑思维能力显著提高。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合理地安排在学生的不同的年龄与心理阶段、不同的年级阶段,使他们于迥然有序的时空中,接受量次较科学化的智力素质与思维品质的训练与熏陶,进而编织起多层次的知识与能力网络,是一个教师的基本常识。而不符合年龄对象心理特征的“无度”之“深度”,那样的“深度语文“实在给人以深度的恐惧,是一种有别于应试蹂躏的素质戕害。
就此而言,《深度语文》与《语文深度解读论》,对于中小学生及其教师来讲,绝非”有价值的图书”!
眼下中小学生的阅读的主要误区是“不考不读”与“杂乱无章”,尤其是后者——利用短而不连续的时间片段进行简短而少量而不完整的文本阅读,随着这种碎片化浅阅读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导致缺少思考。其实,真正的“深度阅读”是在符合阅读者认知特点而远离功利性“碎片化”基础上的“约取”抑或“薄发”。
在这一方面福建省语文学会做了非常有益且“前无古人”的尝试。为有效地防止泛阅读冲击带来的知识碎片化,近些年来在教育厅的支持下以学会名义在全省中小学全面倡导主题性课外阅读:比如,2017年,1月“爱”、2月“孝”、3月“助”、4月“和”、5月“诚”、6月“礼”、7月“俭”、8月“谦”、9月“善”、10月“志”、11月“智”、12月“美”……2022年,1月“科技”、2月“环保”、3月“能源”、4月“食品”、5月“健康”、6月“安全”、7月“教育”、8月“竞争”、9月“旅游”、10月“困难”、11月“劳动”、12月“幸福”;2023年,1月“团结”、2月“目标”、3月“文明“、4月“信心”。
阅读具有四个层次,——“基础阅读”,用以摆脱文盲状态;“检视阅读”,用以提高浏览速度;“分析阅读”,用以咀嚼内容精华;“主题阅读”,用以链接彼此关联。第四层次是高端,包括并超越了所有的层次。这种“主题阅读”就是避免知识碎片化的真正的“深度阅读”
周国平在《经典和我们》中指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碎片化阅读绝不可能有灵魂的参与,即便是碎片化阅读有价值的经典;因为你在肢解经典,让思想成了应试阅读抑或休闲阅读之际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标签:
要文